关键词:寓言教学、科普、事半功倍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寓言教学一旦把科普知识融入进来,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其操作流程是必须从寓言故事出发,抓住故事中的关键处或冲突点进行细致地剖析或旁敲侧击来反衬主题,让学生意识到违背真理的做法幼稚可笑或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可贵,从而在学以致用中有所收获,乃至创新。
寓言教学几乎都是纯粹地从体裁出发,进行一番有效梳理或深入解读而处理掉的,这样做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能更快捷地抵达目标,自然就应该不再坚持走老路或套路了。我发现不少寓言教学一旦把科普知识融入进来,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可见,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有着紧密不可割离的联系!
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几乎都是以“人”为主角,以简单的事例演绎着朴素的情节,融入了包罗万象的有关生活方面的各类科学知识,涉及面之广可谓无所不有一应俱全。他们的职业行当可能是“揠苗助长”的农夫,也可能是“滥竽充数”的乐师;可能是“南辕北辙”的追梦旅者,也可能是“掩耳盗铃”的为人齿冷的扒手……他们有着滑稽可笑荒诞不经的举动,大多因缺乏某些科学知识的储备所致。比如,“揠苗助长”里的那位农夫,如果知道农作物之根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功能的话,也许就会避免了那一急于求成的愚蠢做法了; “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若是他明白了独奏的玄妙奥秘,也就不会行投机取巧之实了;“南辕北辙”里的去楚旅者,要是具备了一些与方向有关的科学知识,也不会徒劳无益地坐上马车背道而驰了;“掩耳盗铃”里的物资觊觎者,倘若懂得声音方面的相关原理,也不会落得个自欺欺人终止于众矢之的的下场了……科学知识无处不在,藏掖在寓言故事里就显得愈发神秘有趣了。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某些科学普及知识,无疑也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寓言时探索科普知识的奥秘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比如学习“竭泽而渔”、“舍本逐末”这些带有哲理韵味的寓言成语,语文教师仅让学生记住故事的内容显然还是不够的,得深入地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借此吸取教训,懂得不能“竭泽而渔”不能“舍本逐末”,避免在学习或生活中犯类似的错误,做到学以致用。
科学元素向以严谨为基准,求真务实为标尺,而寓言里的主角行事几乎都是破绽百出笑料频仍。乍看起来,两者似乎难以达到统一融合。实则不然,独树一帜,不落俗套,以对立彰显真伪,以比照展示喜恶,以客串反主抗衡传统流途,以挑战启创挫败沿袭循旧,只要科学元素的驳论有力佐证充分,寓言里的“荒谬”也就不攻而破。这强烈的反差与鲜明的对比不也同样证实着协调是人之向往的潜意识之美吗?所以,把科普知识融入寓言教学愈发显得有看点有嚼头了。
把科普知识融入寓言教学,必须从寓言故事出发,抓住故事中的关键处或冲突点进行细致地剖析或旁敲侧击来反衬主题,让学生意识到违背真理的做法幼稚可笑或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是多么可贵。如教“纪昌学射”,练眼力无疑是关键处。教师只要把练眼力与射箭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说透彻辩清楚,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参悟到“根基不稳,大树难立”的奥秘了,进而还会生发出“熟能生巧”在于有的方矢地强化操作,与盲目偏离的举止是大相径庭格格不入的。再如学“惊弓之鸟”,教师重在把更羸说的“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掉下来”的矛盾冲突原理分析或解释明白,就可以让学生知道有“心理负担”是多么可怕。进而也许会联想到“杯弓蛇影”与“杞人忧天“无不如此。因而对不可思议之处也能顺理成章地找到佐证或依据,使貌似不合理的现象产生有了颇为贴切合理的诠释,这比仅对文本解读的效果显然好多了,也更容易让学生欣于接受或悦纳!
把科普知识融入寓言教学,融入的不只是智慧化解问题的能力,还有推陈出新求变求异的开创勇气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