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桂剑雄先生的寓言故事《避之唯恐不及的苍蝇》(刊发于2024年9月《山西老年》),以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思。
从寓意层面剖析,苍蝇陶醉于花丛美景,渴望与蜜蜂、蝴蝶交流分享心情,却遭到了它们的厌弃。这清晰地表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主旨。苍蝇自身的特质,如污秽、传播病菌等,与鲜花盛开、美好纯净的花丛环境格格不入。在社会中,这就如同不同价值观、行为方式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以职场为例,在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卓越、注重诚信和团队协作的工作环境里,存在一些偷奸耍滑、喜欢传播不实消息、搬弄是非的人。他们就如同苍蝇一般,虽然也身处集体之中,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与积极向上的“蜜蜂”和“蝴蝶”们大相径庭。这些人往往在努力工作、正直善良的同事群体中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破坏了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
从人性角度来看,苍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热情得不到回应。这反映出一种缺乏自我认知的人性弱点。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正确的,不考虑自身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比如一些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他人感受的人,他们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里,当别人表现出不满时,他们还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心生怨恨。而蜜蜂和蝴蝶对苍蝇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则体现了一种对不良事物的本能排斥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维护意识。就像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远离那些道德品质有问题、行为不端的人,以保护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社交圈子的纯净。
在社会现象方面,这则寓言也有着广泛的映射。在网络社交领域,有一些人在网上肆意发表攻击性言论、传播不实谣言、煽动不良情绪,他们就像苍蝇一样污染着网络环境。而大多数理性、文明的网民则对这类人采取远离、抵制的态度。在社区生活中,个别居民自私自利,随意占用公共空间、破坏公共设施,而那些爱护社区环境、注重邻里和谐的居民自然会对其避而远之。这种现象的存在,反映出社会大众对美好、健康、积极环境的追求,以及对不良因素的零容忍。
进一步深入分析,苍蝇所代表的群体往往缺乏改变自己的意识和动力。他们习惯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即使遭受排斥也不愿做出改变。而与之相对的是,积极向上的群体则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社交。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隔阂也越来越深。比如在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良好品德。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弘扬正气,鼓励积极向上的行为和价值观。当我们遇到像苍蝇一样的不良现象和行为时,不能采取纵容的态度。同时,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个体,应该给予引导和教育的机会,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做出改变。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像美丽的花丛一样,充满生机与和谐,人们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避免成为那只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苍蝇,努力成为为社会增添光彩的“蜜蜂”或“蝴蝶”。
附:寓言原文
避之唯恐不及的苍蝇
文/桂剑雄
一只苍蝇飞进五彩缤纷的花丛,很快被这儿的美景陶醉了。忽然,它看见一只蜜蜂在不远处采蜜,便立刻凑过去,打算跟蜜蜂分享一下它此时的好心情。不料,蜜蜂见苍蝇朝自己飞来,却掉头飞走了。
苍蝇觉得很奇怪。正纳闷,它看见一只蝴蝶在不远处翩翩起舞,便又想和蝴蝶分享一下它此时的好心情。这次,它没有贸然行事,而是等蝴蝶跳完舞停下来后,才悄悄飞过去打招呼:“蝴蝶,你的舞姿与鲜花、绿叶相映成辉,简直精彩绝伦、美妙至极!”
不料,当蝴蝶发现赞美自己的是一只苍蝇时,当即扑打着翅膀准备飞走。
苍蝇觉得很奇怪,气呼呼地质问说:“我这样赞美你,你不感谢我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不识抬举地急着飞走呢?”
蝴蝶没有回骂苍蝇,而是更加使劲地扑打着翅膀说:“你不觉得你在花丛中出现,是大煞风景的事吗?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对你避之唯恐不及吗?那是因为你全身污秽不堪,还四处传播细菌、病毒!”说罢,迅疾飞离。
◎阅读启示: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作者简介:丁宝玉,笔名野渡,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籍贯山东青岛。系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化学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诗歌、寓言、评论等作品发表在《农民日报》《中国寓言网》《黑龙江农村报》《鹤城晚报》《寓言文学》《半岛都市报》《山东诗歌》《莲池周刊》《北极光》《今古传奇·悦读》《鲁西诗人》《深圳文学》《齐鲁文学》《嫩江文学》《龙凤湖文学》《翠屏》《齐齐哈尔文艺》等报刊及平台。
联系方式:13206617733(微信同)
电子邮箱:136348316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