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就像是一杯醇厚的酒,初尝平淡,细品却回味无穷。在著名寓言作家桂剑雄先生的《勇敢与愚蠢》这则寓言中,当狗与驴面对共同威胁时,截然不同的选择与结局,就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何为真正的勇敢?当勇气失去理性的锚点,当责任被盲目自信取代,我们该如何在恐惧与鲁莽之间找到平衡?
一、恐惧的双重面孔
暮色中的羊圈突然炸开吠叫,狗的毛发在月光下根根直立。它本可以选择退缩,但当利爪刺入狼的肩胛时,恐惧已在搏斗中淬炼为铠甲。这种从本能到觉醒的蜕变,让勇气超越了简单的胆量比拼,成为责任与智慧的合金。
与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驴的虚妄。它总爱用“黔之驴”的传说给自己壮胆,却忘了祖先的悲剧正是源于盲目自大。当它高昂着头颅走向狼群时,蹄下的碎石发出刺耳的声响——那不是英雄的凯旋鼓点,而是认知失调者的挽歌前奏。
二、勇敢的光谱密码
狗的勇敢像淬火的钢,在恐惧的锻造中愈发坚韧。它懂得在狂吠中积蓄力量,在冲锋时把握时机,这种“知惧而后勇”的智慧,恰似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脚踵——致命弱点与超凡力量并存。而驴的“勇敢”更像沙漠蜃楼,看似壮美实则虚幻,当它被现实的利齿撕碎时,飞溅的不是热血,而是膨胀的泡沫。
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的“驴式表演”:有人用滤镜堆砌出完美人生,有人用夸张的言辞掩饰内心的怯懦。就像寓言里的驴总爱炫耀祖先的荣光,这些人也在虚拟世界里构建着虚妄的勇气神殿,却忘了真正的勇敢从不依赖外在的粉饰。
三、责任的当代困境
狗的忠诚里藏着古老的智慧:它明白自己的吠叫是守护的号角,撕咬是责任的注脚。这种责任伦理在现代社会愈发珍贵——当我们在键盘前敲击时,是否还记得文字背后的重量?当我们在工作中推诿时,是否还能听见内心的警铃?
驴的悲剧则是工具理性的现代隐喻。它把保护羊群当作彰显能力的秀场,就像某些人把本职变成“辉煌业绩”的展板。当责任异化为表演的道具,当勇气沦为欲望的筹码,悲剧便已悄然埋下伏笔。
四、勇气教育的当代重构
真正的勇气教育不应是对恐惧的简单否定,而应像园丁培育花朵般,让恐惧成为成长的养分。我们需要教孩子在害怕时深呼吸,在危险前冷静思考,就像狗在扑向狼前的那声低吼——那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智慧的前奏。
在教育实践中,这种勇气培养需要三重奏:认知维度上培养批判性思维,情感维度上建立责任认同,实践维度上设计渐进式挑战。就像登山者不会一开始就挑战珠峰,真正的勇气教育也需要从山脚开始,让每个脚印都踏实而坚定。
尾声:在恐惧与勇气之间
寓言里的狗用伤痕书写荣耀,驴用骸骨警示后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在内心养一条“警犬”:它会在危险来临时发出警报,却不会让恐惧成为枷锁;它会在关键时刻纵身一跃,用责任与智慧守护心中的羊群。这种介于恐惧与鲁莽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生存智慧。当我们学会在暮色中与恐惧共舞,勇气便会在月光下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附:寓言原文
勇敢与愚蠢
文/桂剑雄
狼偷袭羊群,被狗发现。狗汪汪叫了两声后,猛扑了上去。经过搏斗,狼被赶跑了,狗却受了重伤。
主人很感动,一边替它医治,一边问它:“你当时看到狼时,感到过害怕吗?”
狗老老实实地说:“刚开始时,我心里确实很害怕,之所以汪汪地叫,就是想为自己壮壮胆。后来,当我意识到保护羊群是我的职责时,就把害怕抛在了脑后,扑过去和狼搏斗了。”
主人听了,感动地说:“你真勇敢!”
狗养伤期间,驴自告奋勇,要求由它来保护羊群,遭到主人的拒绝。
驴大为不满,认为自己比狗更勇敢、更有能力:狗看到狼时心里还害怕过,要是它看到了狼,根本不会害怕。因为它个头比狼大,能力比狗强,——它的祖先,就是那头有名的黔之驴,不是让动物之王老虎,也惧怕过吗?
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和强大,驴于是独自偷偷跑去找狼算帐。结果,它有去无回,被狼吃了。主人在驴被狼吃了后说:“一个什么也不知道害怕的人,不是勇敢,而是愚蠢啊!
(选自《中国当代劝喻寓言精品》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