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寓言》是我1985至1995年间饭后茶余有感而发撰写的小寓言,最短的不足十字,最长的不到二百字,最初发表于《贵阳晚报》、《儿童文学》、《新民晚报》等各地十余家报刊上,后集成一册1998年3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当年获“第九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概因这是我国寓言集首次获此奖项(此前绍军等的单篇寓言曾获得过“冰心奖”中的“新作奖”),寓言界的方家樊发稼、黄瑞云、金江、鲍延毅先生等说了一些过奖的话,认为是一种“创新”。同时,也引起一些争议,朱靖华教授就曾和我说,韩国的寓言研究者就有所质疑,认为没有故事,能不能叫寓言?仇春霖先生倒是旗帜鲜明地在他的论文里给于肯定。我自己大概是信奉瑞云兄说的“作者写完作品,嘴就应该闭上。”从没说过一句话。
那你怎么想到现在又来谈它呢?这是年前在网上获悉《女子文摘》2006年11(下)期又转载了《贝壳寓言》,当时觉得好笑,怎么我的那些小动物跑到女人堆里去了?脑中便闪出一些有关和无关《贝壳寓言》的话,干脆写它出来。说也奇怪,事过十多年,最近《贝壳寓言》一下子为报刊喜欢了(过去是书籍收录的多一些),《杂文选刊》、《思维与智慧》、《新智慧·文摘》、《格言》、《少儿天地》、《女子文摘》、《广州日报》、《湖南日报·文萃》、《福州晚报》、《甘肃经济日报》等相继转载。还被收入了《2006年中国寓言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和《2006中国年度杂文》(漓江出版社出版)。说实话,我这年纪已不会为这等小事而得意,倒确有一种为寓言文学解气的欣慰。心想:有人说寓言这文学品种过时了,读者不爱看,报刊不爱登,只有少儿类报刊才发一点,看来并非如此。同一寓言作品为众多报刊主动转载,也许小说、诗歌也未必多见。由此,引发出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写作的得失
我想“贝壳”受到一定的欢迎,其短小精悍应是原因之一,看来坚持寓言短小精悍的特征是必要的。黄瑞云教授评说:“《贝壳寓言》可以说是叶澍的创造,这样短小的作品,本是古已有之的,但有意识地加以提倡,并且加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名称,却是叶澍的功劳。这些作品是寓言,也是格言警句。大海里有珍贵的贝壳,而贝壳也总还是留着大海的浪痕。这些小作品是线条更简练的漫画,勾出来的仍然是各式各样的世俗相。不要一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却也能使读者莞尔一笑,而且仍能悸动人们的心灵。”剔除溢美之词,瑞云兄指出的“短小”和“世俗相”确实是当时我自己对写作的要求。我自定每篇不超过八十字,不针对当时特定的事件,而是从人性的弱点去挖掘,勾画出一些“众生相”,在写作形式上我借鉴了卡夫卡的“一句话寓言”,但觉得一句话比较单调,我决定以两三种动物的对话形式来表现,而故事则隐在文字的背后,这在当时还比较新颖,现在来看,比较成功一点的,也只有“动物心态”部分中的部分。有一些还存在寓意欠深等毛病,甚至有些能否称寓言,我也没把握。
不久前一位年轻作者给我发信说:“《贝壳寓言》我多年前就读了,可以说是现在流行的短信文学的先驱,我现在的写作就受您很大的影响。看来对寓言来说故事并不重要......”看了信,我不安了。《贝壳寓言》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只是我的作品中的一种形式,千万不要认为寓言就是这样写的。故事对于寓言很重要,中外经典寓言就是特定含有寓意的短故事,特别是儿童寓言。(当然我也不赞同“没有故事就不是寓言”的绝对说法。)所以不能轻视寓言的故事性,记得我曾对擅长写散文诗体寓言的筱枫说,希望她要学写一些有新颖故事的寓言。在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就是不想谬种误传。
二、关于寓言的流传
作品有反响是每位作者所希望的。繁荣寓言文学是所有寓言作家多年来的心愿。我曾想过当代寓言不能像中外经典寓言那样广泛流传大概有以下原因:一、古代文人不学数理化,读的也就是孔孟老庄、四书五经,故先秦寓言等人所皆知,读共同的书,必然产生共鸣。二、经典寓言进入课本,如,《龟兔赛跑》等影响了无数代人。三、领袖人物的引用,如克雷洛夫寓言就得益于列宁的引用(中国寓言也许《愚公移山》知名度最高,那是因为毛泽东的引用)。现代人的学习面之广,爱好之多那是古人不可同日而语的,期望着当代寓言像古代寓言那样广为流传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让当代寓言产生应有的影响则是可以做到的。一、进入课本或各类教材是很重要的一条。二、通过互联网扩大影响是过去远远不能比的,一本书的读者远远少于网络的读者。以《贝壳寓言》为例,网上搜索约有5-10万项符合查询结果(里面有不少重复和无关的),大概这就是书出版后,而且当年获“冰心奖”,却没有被报刊广为转载,现在才较为人知的原因吧。近些年中国寓言网及其论坛的问世与发展功不可没。
三、关于寓言的生命
一些文友来信称我的作品有生命力,其实我很清醒,流行并非永远。比“贝壳”好的当代寓言多得是,就是在我自己的作品中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蒙一些年轻作者的信任,常问我一些寓言创作上的问题,往往却让我很难回答。因为除了一些基本要求,创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劳动,和个人的追求,文学、文字修养、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根本不可能有一种模式。关于寓言的生命力,我仅有一些心得:一、不为创作而创作。先为现实中的事动心,继之思考其创作价值,动笔则要悟出新意,精心构思,“动心、深思、悟新”贯彻创作的全过程。如果单纯为发表而写,只顾投某些报刊、出版社的编辑所好,往往是一时热闹,事过境迁。二、不求数量求质量。凡夫曾说:“有的作者单纯追求作品数量,一年创作上千篇寓言,甚至提出创作万篇寓言的目标。这种浮燥心理,影响了创作质量的提高。平庸之作太多。”诚哉斯言!有些人使劲在写,几乎是几天一篇,可是抽出其中一篇细读一下,问题就来了,有的立意欠新;有的内容平淡;有的立意可以,语言却很不简练......我称这些叫“半成品”,觉得非常可惜。这种毛病对于新人尚可理解,提高必定有个过程,而有些自以为已是作家的,
写了一大堆,要选出几篇像样的都很难,这就不能不让人惋惜了!作者在写作中要自觉有成品意识,甚至是精品意识,虽不易达到,久而久之必有成效。三、重视作品的反复修改。我曾说:“其实精品、成品都是改出来的,古人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要写好寓言,也需要学习古人的推敲精神,不怕烦,反复改,对没有修改价值的,毫不痛心地撕掉。”作者在写出一篇新作后自我感觉总是很好的(我也不例外),这时往往会失去客观的判断,所以写好放一放再改,效果会好一些。我的体会是在写作时注重了以上几点的,如:《量布裁衣》、《南海群猴》、《“马上”小猴》、《动物心态》、《夜郎自小》、《宰鸡与偷鸡》、《徽州渔翁》生命力就强一些;反之,有些作品发表了也就无声无息了。这里,我不怕读者见笑,坦露一下心声,三十年来我总共只写出三、四百篇寓言,如果有几篇还能为后人一读,就不妄费我此生对于寓言文学的钟爱!
愿中国寓言界多一些令人欣喜、振奋的好事!
叶澍2007.2.22
们
叶澍兄:
您春节写的“《贝壳寓言》及其它”,蕴含着宝贵的寓言创作经验,读了很受启发 和教益。《贝壳寓言》出版后,即获馈赠,我放在案头时常翻阅,但后来在南京工作的 女儿带外孙回家过年,发现此书被她拿走了,不再还我。可见老、中、少三代读者都喜欢。您开了个好头,此后这类寓言逐渐见多,今年一月刚出版的长山兄主编的《短信寓 言800篇》,实际上是《贝壳寓言》在手机时代的新发展,很有意义。这说明,在当今 的信息社会,寓言并没有被冷落,更不会消亡,相反,它会更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中去。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其实现在热销或热门的书籍、杂志、讲座都少不了寓言。 而像《贝壳寓言》、短信寓言这样的数十字的微型寓言(或说袖珍寓言),在节奏快捷的今天尤其受欢迎。
我觉得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一两句独白或对话,何以成为寓言?十几个字的叙述何以成为寓言?它们同一般的比喻、象征有什么不同?这对创作和欣赏这类寓言会有帮助。
我的看法是:一、它们隐含着故事,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二、它们具有哲理性,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因此,仍然保持着寓言的最基本的两个特征,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称之 为寓言。
上述两点,对第二点可能大家没有异议,容易引起争论的是第一点,即寓言能不能没有故事?微型寓言有没有故事?有的论者主张有无故事都可成为寓言,微型寓言就是没有故事的。但我认为寓言是以故事寓哲理的,即使最短的一句话寓言也一定隐含着故事。拙著《寓言:哲理的诗篇》说:“正是故事性这一特征把寓言和修辞上的比喻、双关,以及格言、有所寓意却无故事的诗文等等区别开来。”否则寓言的外延太大了。书中我举了捷克作家恰佩克的独白寓言:“公鸡:天还没有亮,因为我还没有发出信号来。”尽管只有一句话,但从中不难想见一个故事,我国寓言作家孙建江写的《公鸡先生生气了》就把这个故事明写出来了。
《贝壳寓言》也是隐含着故事的,您的春节短文好像印证了我的想法,文中说: “在写作形式上我借鉴了卡夫卡的‘一句话寓言’但觉得一句话比较单调,我决定以两 三种动物的对话形式来表现,而故事则隐在文字的背后,……”
长山兄编的《短信寓言800篇》大多数都明写故事,其他独白式的寓言同样隐含着 故事。如陈忠义的《放大镜》:“依我看来,老鼠就是大象。”《胡须》:“脸皮再厚 ,我也能钻得透。”只是这类故事不是明写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生发、编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寓言更有咀嚼头,更耐人寻味。
别林斯基在《克雷洛夫的寓言》一文中说:“寓言不是隐喻,而且也不该如此,假如要成为优秀的诗的寓言的话;它应该是小型的中篇小说或戏剧,有着以诗的方式描绘的人物和性格。”这就要求寓言在内容上要像小说或戏剧有着丰富的意蕴,在描写上要有艺术性(“诗的方式),要有人物,有性格,而性格是要靠故事来展示的,在篇幅上则是小型的(如果是微型寓言,那就是微型的)。这样才能把寓言和隐喻区别开来,寓言才不会成为语言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
以上想法不很成熟,写出来请您批评。
建华 2007-2-26
建华兄:
您化时间和精力关注本人的短文,令人感动!
您引用别林斯基的话(“寓言不是隐喻,而且也不该如此,假如要成为优秀的诗的寓言的话;它应该是小型的中篇小说或戏剧,有着以诗的方式描绘的人物和性格。”),对于当代寓言的创作很有教益作用。
您关于“微型寓言”的看法极有见地。对于“微型寓言”的提法,我一直有所质疑,短小精悍本来就是寓言这种文体的特征,古代寓言大多很短小,如《画蛇添足》也就几十个字。还是“小寓言”、“一句话寓言”、“独白寓言”要明晰些。
关于《贝壳寓言》引起对寓言故事性的讨论,我的看法是:“小寓言”、“一句话寓言”、“独白寓言”可以不把故事写入文內,给读者留下空白,更能促人以联想。关键在于看有无寓意,没有寓意、很直白的文字是很难称其为寓言的。我在《贝壳寓言》中有些确实是有意将故事隐去的。
如:出卖(大象与鹿)
大象对鹿耳语:“听说我的牙,你的茸都很值价。”鹿问:“什么意思?”大象说:“我想叫猩猩帮我把牙拔下来,肯定卖大价!”鹿嗤之以鼻说:“拔了牙,你成何嘴脸?”象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能卖钱,嘴脸不要也无妨!”
只要加几句就能出一个故事,但我觉得反而冲淡了主题。
又如:《生肖自白》中“马的自白”
马:赞誉我的人总骑在我身上。
如果编个小故事很容易,但留给读者的思索反不及“独白寓言”,不知兄以为然否?
当然,在书中有些篇目,写得过于直白,现在读来很不满意。能否叫寓言,我也拿不准了。
如:奋进与落伍
奋进住在山下,思索着登攀的途径;落伍躺在床上,沉溺于回忆的陶醉。
“小寓言”、“一句话寓言”、“独白寓言”是一种特色寓言,但非寓言的主体,我们写寓言时还是应该重视寓言的故事特征的。此外,时代在前进,文体在发展,我们也需解放思想,让大家去尝试,我个人认为,寓言最重要的是寓意。
我对理论疏于研究,愿追随发稼、蒲清和您,不断学习!
叶澍 2007年2月27日
叶澍兄:
我很同意您的“寓言最重要的是寓意”的论断,这是寓言的灵魂。拙著曾说:“寓言必定要在故事之外另有寓意,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寓言。”认为是否另有寓意,是寓言和一般的童话、神话、小说、叙事诗、戏剧等等的区别所在;而寓意愈有哲理性,寓言的价值也就愈高,哲理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因此上封信把故事性和哲理性作为寓言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
我也很同意您的“时代在前进,文体在发展,我们也需解放思想,让大家去尝试”的意见,事实上近几年寓言的创新很有成效,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不过无论如何创新, 都是在保有寓言基本特征上的创新,是寓言的创新,如果失去了寓言的基本特征,那可能是寓言的“变异”了,甚至成为由寓言脱胎而来的新文体了(那也是应该欢迎的); 不宜再称为寓言,而要冠以其他的名称。
蒲清兄是位寓言理论大家,我翻了一下他的《世界寓言通论》,他对寓言的定义是 “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他也强调“独白式小寓言也是有故事的,只是故事情节隐含在独白之中而已。”取消了故事性,就不成其为寓言。我很赞同这一看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曾举恰佩克的独白式寓言为例:“公鸡:天还没有亮,因为我还没有发出信号来。”上封信只说了孙建江的《公鸡先生生气了》演绎了其中隐含的故事,现在把原文引用如下:公鸡先生是十分得意的。因为每次他一啼叫,人们就会说:“天亮了,天亮了。”有一天,公鸡先生的嗓子出了点毛病。外面有人说话了:“天亮了,天亮了。”公鸡先生听了这话十分生气。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蠢。真是,我还没有啼叫,天怎么回亮呢?
对照一下,不难看出孙氏是把恰氏隐含的故事挑明了。因此独白寓言、一句话寓言“可以不把故事写入文內”,并不是没有隐含故事。诚如兄言:独白式寓言“如果编个小故事很容易”;但也正如兄言,这类寓言如果故事明说了,“留给读者的思索反不及‘独白寓言’”。寓言不是科学论文,不是道德说教,它最讲究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无穷;它要发人想象,要引人深思;它具有寓言故事的奇幻美,寓言教训的哲理美,寓言风格的谐趣美和寓言形式的精粹美。正因为如此,不把故事说透、不把意思点 明的独白寓言、一句话寓言、短信寓言……特别受人欢迎。
关于微型寓言或袖珍寓言的提法,我还想不好。您说得很对,“古代寓言大多很短小”,如《山鸡自爱》只有十五个字:“山鸡自爱其色,终日映水,目眩则溺死。”传神而深刻。拙著对寓言体制上的分类是单篇寓言、组合寓言、系列寓言和独白寓言。但现在感到独白寓言不能含括对白寓言、一句话寓言和新流行的短信寓言等等,而在我的印象中“微”好像比“小”更“细微”些,如小小说可以千字左右,微型小说百来字即可。用什么更好的名称来指称独白寓言、对话寓言、一句话寓言和新流行的短信寓言等等,可以讨论讨论。
您写了很多优秀的寓言,最懂得寓言,而我只不过是个寓言爱好者,因为读了您的短文和长山兄编的短信寓言,很受教益,便胡乱发表了一些感想(其实大多是十几年前 拙著中的一些认识),向你们请教。我一向对寓言家充满崇敬之情,感到你们太了不起 ,你们看问题是如此地尖锐,思想是如此地深邃,想象力是如此地丰富,语言是如此地简炼,竟然能用数十字、百来字指东说西地揭示真理、披露世相,非常人所能做到。我很感谢你们对社会的贡献,也从你们那里汲取了不少营养。你们是值得尊敬的人,这也是我愿意为你们服务的原因。您现在退休了,余暇时间比过去多了,祝愿您有更多、更好的寓言作品面世!
建华 2007-2-28
附告:上封信受到发稼兄的鼓励,表示同意。此封信再同时邮发稼、长山兄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