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张锦贻:我的心依然年轻

□本报记者 杨洪梅

“我很忙,我的40万字的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即将出版,全国各地报刊的约稿需要按时写出,最近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这套书预计2016年出版。”近80岁的张锦贻天天都忙于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创作。她声音宏亮清脆,热情健谈,黑亮的眸子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心灵的纯净。

张锦贻精力依然旺盛,中午从不午休,写作、做家务,不知疲倦。她说:“我已站在80岁的门前,就要往里推门了,可我一点都不觉得老,我的心依然年轻,我跟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紧紧关联,日复一日地做着我的事业,一天都没有虚度。我要超越我自己,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为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能够真正得到重视、真正走向繁荣,我会一直做下去。”

不识字时就读书

“读书,使你与以往的、现在的文人学者结识和交流,使你更聪明,更懂事。”读书,几乎像张锦贻的生命一样重要。

张锦贻1935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她是个“遗腹女”,母亲怀她时,在大学教书的父亲不幸去世。极度悲伤的母亲生下她时,她是如此的弱小,以致在医院的保温箱中才得以活下来。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母亲便带她逃难回到老家,与姨母同住。姨父在南京任职,是个有学问的人。姨母家并排3间书屋里立着一个个大书橱,书放得满满的,连地板上也堆满了书。不到3周岁的张锦贻,没有玩伴,就终日爬在书里,与书为友。

张锦贻不停地寻找着能够看懂的书,终于找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绣像本。面对着厚厚的四卷本《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张面容、神态、服饰、举止都相殊相异的人物绣像,幼小的她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惊讶和惊喜。她像着了迷一般,抱着书,细细地端详每一个人物,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地猜度,自由地想象,小小的心里竟有了许许多多自己想出来的故事。姨父从南京回来,看到她每天抱着《水浒传》的人物绣像看,就开始教她识字、读诗,还带着她去看京剧《林冲夜奔》《武松打虎》等等。就这样,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绣像图把她领进了文学艺术的殿堂。随着识字越来越多,在看《三国演义》的人物绣像图时,她就一边看图,一边认每个人物的名字,一边听姨父讲三国的故事,一边就在心里做种种的遐思和幻想,全身心地沉浸在当时的情境当中,然后有眉有目地把“再创作”的故事讲给母亲和姨母听,母亲和姨母都说她是爱读书的好孩子。5周岁时,她在书橱里找到《巨人传》《鲁滨逊漂流记》《大人国和小人国》等外国文学名著,凭着书中精美的插图、凭着已经认识的字,跳跃式的、联想式的,一页一页地翻看,一点一点地体会。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看书方式,使幼小的她学习着欣赏和思索,感觉着艺术中的善和美。读书,是这样的艰难,而又是这样的快乐。正是这样,她的心底就萌发了一个念头:等我长大,一定要写许许多多让小孩子自己能看懂的书。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不到5周岁,张锦贻就上学了,她酷爱学习,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新中国成立了,党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唤促她奋起,高中还没有毕业的她热血沸腾,她要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分子!“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50年她15岁便投身革命,先在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来到了祖国北疆内蒙古,先后在中共绥远省委、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工作,还曾下乡搞土地改革,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锻炼成长。接着,党又号召优秀的青年干部“向科学文化进军”,她再一次响应号召,经组织批准,调干上大学,到了内蒙古第一所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她立志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当一名红色的专家。

在大学期间,张锦贻寒假暑假及所有业余时间,都专心学习。大量阅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及文艺理论经典,只要能找得到、买得到的文学理论著作,她都会反复地阅读领会。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工作,之后,参予筹建呼和浩特师专,在师专、师范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这在内蒙古首开先河,在全国也是极少地区开设了这门课程。她自己编写讲义,由此开创和开拓了民族儿童文学研究工作。她的儿童文学理论视野不断扩大,也拓展了从中国到世界儿童文学的审美范畴。当时,中国的儿童文学极其薄弱,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更是薄弱中的薄弱,她从这个时期开始积累中国的儿童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资料,为以后研究儿童文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锦贻说:“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如今,她已在这里扎根65个年头了,她的事业在这块她挚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她说:“勤勤恳恳地为内蒙古各族人民服务,为我国各民族的下一代服务,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正因为这里风沙漫天,气候差,我就更应该在这里坚守岗位;正因为这里文化落后,条件差,我就更应该在这里播种文明。我在这里为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事业尽一份力量,这就是我的幸福,这就是我已经走过和仍然要一直走下去的路。”

致力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

张锦贻上世纪70年代末调入刚成立的内蒙古社科院后,长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及我国南北边陲的民族地区,潜心研究蒙古族儿童文学与我区、我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民族儿童文学在民族儿童教育事业中的独特价值和独有作用。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特殊性的体裁。在做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时,张锦贻对“童话”做了深层、深入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张锦贻《略论童话的幻想》《童话幻想的深邃美与永恒美》《童话的幻想通向童话的象征》《童话象征论略》《童话与文化略论》《童话象征的外部比较与内部比较》《童话象征分类及艺术方式》《20世纪90年代童话发展趋势》等关于童话幻想、童话象征的系列论文,在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

张锦贻把民族儿童文学研究视为她“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的民族儿童文学研究,首先是指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张锦贻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关于儿童文学民族性的系列论文,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文学的民族特点》《民族儿童文学的主题嬗变与创作衍变》《新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新发展》《儿童文学民族性的丰富与发展》《民族精神的新的表现》《民族儿童生活的诗性抒写》《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发展与突破》《儿童心中呈现民族性格》《全球视野下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民族儿童文学:民族精神的独特呈现》《民族儿童文学与草原文化》《民族性地域性的独特书写》《当下民族儿童文学的美学品位及其意义》等等,她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儿童文学,而且,由于各民族历史进程、聚居区域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儿童文学多姿多彩和他们各自的鲜明的民族特点;又由此影响着各民族一代代儿童的审美意识、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的变化和发展。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证明:我国各民族儿童故事是中华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积淀与独特符号,并且最生动地体现了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深层内涵。我国各民族作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创作的儿童文学,也最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我国各民族心理状态的新变化、新发展,揭示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融合。

专著《儿童文学的体裁及其特征》《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及合著《儿童文学原理》《幼儿文学概论》《玩具论》等,每一部著作的出炉,都浸注了张锦贻的艰辛,她广泛阅读所有相关资料,用最精确、优美的语言论述……她的前两部著作因此分获首届内蒙古索龙嘎奖、第七届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几十年来,张锦贻与全国各少数民族作家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这给她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活的资料”,形成良性循环,很多研究可以直接交流,让她更清楚了创作的实际与趋向。

2008年,张锦贻撰写了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她把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进行梳理,从中概括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每一阶段的审美特征、发展趋势,有哪些创作倾向,怎样继承传统,如何接受现代意识等规律。与各民族作家就改革开放每个时期儿童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问题交换意见。多维度、多层面地探究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艺术成就与民族特色,并揭示出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精神之美、诗性之美,具有历史的穿越感和宏阔的视角。

2010年12月,这篇凸显了儿童文学民族性的专论《改革开放30年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在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这是内蒙古儿童文学家在该奖项设立以来的首次问鼎。

写“儿童看得懂的书”

在创作上,张锦贻也已出版了儿童散文、儿童故事等作品集。她要实现童年时的梦想,写孩子们“喜欢看、看得懂的书”。她一再强调“写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我的业余创作”。 但,就是这“业余创作”的文学,全国知名报刊都多次刊发,一些作品被选入年度佳作选,甚至连幼儿练字的刊物都选她的小散文。她既拥有各民族的大读者,也拥有各民族的小读者。

不妨摘几句读一读:

“北部边疆的草原显得特别空旷,人在车里,只觉得草原也在快速地飞驰,似乎永无尽头。蓝色的天空也在奔跑着。只见极远处蓝天和绿野连接在一起,是那种不是调和出来的纯粹的蓝,是那种不是涂抹得出的新鲜的绿……”

“我跟孩子心灵相通,完全是真正的热爱,才能写出来。”张锦贻写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沙漠、草原、湖泊、森林,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她的全部情感都渗入到创作过程中,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张锦贻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功底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几十年来她一直坚持广泛阅读,不断地、反复地读古今中外经典。书中精炼、精湛的语言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日久天长,这种无形的积累,就体现在她的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里。

为孩子们书写,张锦贻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正如她所说:“童真,是金钱买不到的。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儿童文学的灵魂。”

[信息来源:中国寓言网    作者:寓坛专访]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2日

#为孩子们写书,永远有一颗童心

屠瑞
读书,使你与以往的、现在的文人学者结识和交流,使你更聪明,更懂事。
发表于2020年05月24日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