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老来著文章

------代序

樊发稼

邮递员送来一个大信封,打开一看,是浙江宁海老年大学编辑出版的文学刋物《跃龙晚风》。宁海是个山幽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我有幸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几天,那里有我的文朋诗友,例如小说家、诗人兼寓言作家杨明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他的《特派员的儿子》是一部相当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曾荣膺浙江省文学大奖。

我饶有兴味地翻阅着《跃龙晚风》这本刊物。散文、随笔、诗歌、寓言……可谓品种多多啊。读贾晓瑞的散文《美丽的小溪永远在我心中流淌》,得知宁海老年大学办有一个文学班,执教该班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杨明火。作者满怀深情地记叙了杨老师循循善诱、热情鼓励、悉心指导学员们创作的事迹,读来很是感人。“授业”者杨明火有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经验,他将自己的创作甘苦体验,融汇于他的文学教学中,学员们听、学起来自然不会感到枯涩,而必定是兴趣盎然,获益匪浅。

我用整整一天时间,通览了这本刊物。平心而论,若以高标准的文学批评来要求,刊物中数十位作者的作品,大部尚处“习作”阶段,有的甚至迹近“毛坯”、半成品,有待进一步加工提炼。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些“习作”绝无无病呻吟之弊,作者们都是有感而发,灵感的花朵来自丰富的现实土壤,生活气息较浓,语言比较鲜活,多数作品都有一定的文学质地。给我印象尤深的是杨象娟的诗歌,周培丽的散文,林中清、赵帮良、王行通的寓言,贾晓瑞的随笔,李根永、贺媛英的小说,王统宪的诗词……杨象娟的诗《外婆的故事》,以“纺车”为“道具”,概括、抒写了外婆辛勤劳动的一生,诗句简洁凝练:“外婆没有澎湖湾,/干涸的往事如烟。”“吱呀吱呀的纺车,/就是外婆的故事。”“纺车被扔进了杂物堆里,/小外孙常常都要去抚摸/外婆那个愁眉苦脸的故事。”这样的诗句,很有表现张力。李根永的短篇小说《福婶》,以比较丰富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福婶”这个普通农妇坎坷多舛的命运,读来令人欷歔。只是这篇作品匆匆收尾,给人以未写完的感觉,构思显得不够完整。

在“诗词”栏里,刊载了杨明火的著名诗作《百赠诗衣》,并附发了我的短评。这首诗,想来是作为“范作”供学员赏读的。我的短评只有200来字,不妨照录如下供诗歌爱好者参考:《百赠诗衣》以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故事为“由头”,展开了极为辽阔恢弘的想象的巨型画幅;一片深情,把天上地下、宇宙万物,从现实到神话,统统和谐地融为一体。整首诗从头到尾均为严格的八言句式,且每句都含一个“一”字,迭出的近百个“排比”恰如一串耀人眼目的闪光的珍珠,蔚为诗的奇观。而全诗的深邃题旨是人世间最宝贵的、永恒的一个大写的“爱”字。仔细吟味这首诗,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一颗弥足珍贵的仁厚的爱心;认真赏读这首诗,我们也欣喜地体察到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莫道桑榆晚,老来著文章。人进入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原来爱好文学的人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从事文学创作,我想其所定的目标未必是一定要成为什么“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生活中有所感,诉诸笔(键)下,发而为文,这更重要的也许是一种高雅的遣怀自娱方式,颇能有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当然,宁海老年大学的学员,从年龄上看,不少都属中壮年,相信在杨明火老师这位高人指导、调教下,若能坚持不懈多读经典名著,重视创作实践,持之以恒,积以时日,写出一些高质量的、优秀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2009年5月2日于北京南方庄寓所

(原载《鼓吹与评说》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微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9月)

[信息来源:中国寓言网    作者:樊发稼]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6日

暂无留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