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伊索寓言做成绘本时,原来可以这么美

魏晋时期有一个叫顾荣的名士,有一次,他应邀去参加一个宴席。在席间,他发现端烤肉的人流露出很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肉给这个端烤肉的人吃了。魏晋时期社会等级分明,底层劳动人民是被氏族名士所看不起的,同座的人就因此嘲笑顾荣。

顾荣却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却不知肉味的道理呢?”

后来时局动乱,当朝名士高官纷纷渡江避难,顾荣每次遇到危急的情况时,总有一个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这正是当年那个端烤肉的人。

读了这个故事, 我不由得想起了最近在看的一本绘本----《老鼠和狮子》,讲的也是弱者帮助落难强者的故事。

《老鼠和狮子》脱胎于伊索寓言《狮子和报恩的老鼠》,讲述了一只老鼠无意中吵醒了睡梦中的狮子,狮子大为恼怒,想要吃掉老鼠。老鼠苦苦哀求,说指不定将来自己能够帮到狮子。狮子虽然觉得好笑,但还是宽容地放走了老鼠。有一天,狮子落入了猎人的陷阱,被网缠住动弹不得,老鼠用牙齿咬断了网绳救出了狮子。

《老鼠和狮子》由一对母子共同创作。

母亲南希·埃克霍尔姆·伯克特是美国著名的画家,她创作了《老鼠和狮子》的画面。她的作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曾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及凯迪克银奖。她的绘画注重光、影与深度的把握,既注重现实的细节,又在内容上呈现出奇幻、永恒之感。

儿子兰德·伯克特创作了《老鼠和狮子》的文字。这是他创作的第一本书,在创作此书之前,他一共重新讲述了16则伊索寓言,并配上吉他弹唱的歌曲。

《老鼠和狮子》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相信听过伊索寓言的孩子们对这个故事都不陌生,两位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重新演绎故事,让古老的寓言焕发出新生:

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

精心描绘的画面;

深度发掘故事背景和角色

一、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

绘本《老鼠和狮子》承袭了伊索寓言《狮子和报恩的老鼠》故事原主题,即:人居高位时要对弱势群体多一点善良、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爱心,搞不好他哪天能帮到你呢?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得势时多一点与人为善,失势时才可能多一线生机。

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哲理融合到有趣的故事中,并用栩栩如生的画面表现出来,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老鼠在救了狮子之后,对狮子说的“请您多加小心!人类在到处诱捕我们,满世界都是大大小小的陷阱。”,也让我感到震撼。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生活,虽然我一直想用一颗赤子之心单纯地生活,但是经不住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种不同的心理和目的给你布下“陷阱”。

“人生总是这么艰苦吗?还是只有童年时是这样?”

“一直如此。”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生而为人的不易,我不是说要从小给孩子灌输对这个世界悲观的看法,但早点告诉孩子残酷的真相,或许对他们今后应对现实世界的风刀霜剑更有帮助。

《老鼠和狮子》通过老鼠的口道出了人生的艰难。我想,正是身处低位者艰难的处境,他才更能深刻感受到这世界的残酷。

但作者就此放弃了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了吗?并没有。

《老鼠和狮子》的致辞页上用很美的斜体字印了一句英文诗:stay together,learn the flowers,go light .

这句诗出自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作品《For The Children》,这句诗的中文意思是:

在一起

学习花儿

轻装上阵

是的,尽管兰德·伯克特借着老鼠的口道出现实世界的残酷真相,但他并不因此沮丧灰心,反而怀抱着对这个世界的轻盈梦想,并把这种积极的态度通过扉页上的诗句向孩子们传达出来。这梦想如同一道光照进灰暗的现实,令我们的人生熠熠生辉。

这也和《老鼠和狮子》的最后一页的画面遥相呼应:狮子闲适地眯着眼,各种动物萦绕它身旁,天地万物和谐共处。是的,世界有艰难,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对美好的想往。

二、精心描绘的画面

孩子对美的敏感性需要从小培养,从小让孩子阅读美学品味高的绘本作品,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也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气质。

《老鼠和狮子》是一本大开本绘本,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其画面之逼真和美震撼到了:

狮子和老鼠身上的毛发纤毫毕现;狮子的眼神深邃,从画面中你就能感受到它作为百兽之王的威严;

非洲大草原壮丽的场景、巨大的猴面包树、日暮玫瑰橙色的天空、月升瓦蓝色的夜幕。

这一切的一都彰显出绘画艺术之美。

正如《学校图书馆杂志》对《老鼠和狮子》的评价:既精细入微又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绘本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型书籍的插图,在于绘本的画面能够连续、完整地表达出故事的情节和氛围。南希在创作《老鼠和狮子》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比如,老鼠在哀求狮子放了它时,南希用特写镜头描绘出老鼠咬断草茎的场景,为后面老鼠咬断网绳救出狮子埋下了伏笔。

又比如,狮子落入敌人陷阱时,是黄昏时分,太阳在画面的右边落下,而后一跨页,狮子在网里挣扎到筋疲力尽也没能够挣脱,时间已经到了夜晚,月亮在画面的左边升起。日落月升,细节和逻辑描绘得如此清楚,让读者能够从画面中清晰看到时间的流逝,也能感受到狮子的疲惫不堪和绝望。

绘本中老鼠和狮子对峙的画面也非常富有张力:在狮子被老鼠吵醒,恼怒之下逮住老鼠的尾巴时,南希没有正面描绘狮子的大和老鼠的小,她只画出了狮子一只巨大的爪子摁住了老鼠细细的尾巴。如果你用心体会,会发现,这种画法所带来的情绪张力比正面描绘两只动物要大得多。爪子代表狮子可怕的杀伤力,南希让这只爪子占了一整个跨页的三分之二,营造出一种可怕的紧张氛围,让孩子们心也随着画面紧缩起来了。

同样道理的还有狮子张大嘴巴要吃老鼠的画面,南希同样没有画出整只狮子,而只突出了狮子的血盆大口;

而狮子被老鼠从猎人的网里救出后,狮子伏下身看着老鼠,南希也只画出了狮子大大的脸庞,对应老鼠小小的身躯。

你会发现,整本绘本里,只要是狮子和老鼠有所交流的场景,南希都只是画出凸显故事张力的狮子身体的局部。我想,她是想要表现出狮子的“大”,大到画面都容纳不下,而狮子身躯局部的巨大也格外显出老鼠处在弱势的“小”的地位当中。

三、深度发掘故事背景和角色

就像一名优秀的作家在构建他小说的幻想世界时,他所发掘的故事背景和角色形象一定会远远大于他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部分。也就是说,小说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只是作者整体构思的冰山一角。

一本优秀绘本的创作也是如此。

伊索寓言中《狮子和报恩的老鼠》只是简单讲述了故事的情节、传达了哲理,但这个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哪儿?狮子和老鼠的具体样子如何?寓言里都没有具体说明。

经过多方的思量,南希决定把老鼠和狮子活动的舞台放在非洲。经过一番考察,她又决定把处于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边境的阿哈丘陵适合作为《老鼠和狮子》故事发生的场景。理由是:阿哈丘陵是一个相对来说没怎么开发的地区,有着猴面包树和狮子,阿哈丘陵的原住民在这里住了几千年,他们对植物和动物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们的音乐有着治愈和超越的力量,他们平等分享所有的资源,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十分适合古老的动物寓言故事上演。

在角色的塑造上,南希也没有掉以轻心。我们看到《老鼠和狮子》里老鼠的形象是一只背上有着黑色和赭色条纹的老鼠,如果我们不去细想,可能会觉得这只老鼠长成这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对比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老鼠,这只老鼠明显看起来不太一样。等到我们读完绘本正文,看了书后的南希关于创作这本绘本的说明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种老鼠是非洲的四条纹草鼠。南希精心到连老鼠的品种都与故事设定的背景做到匹配。而这只背上长着条纹的老鼠明显比平常全身灰色的老鼠看起来更灵动,更有辨识度。

兰德在发掘角色形象上也功不可没,在他改写出这个故事之前,就对伊索寓言中《狮子和报恩老鼠》的角色关系进行了深度的思索。他认为,老鼠才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主角,它善良、乐于助人、牙齿锋利。狮子则在伊索寓言中频繁出现,有时它是以暴君的形象出现的,有时它是以维护和平的国王的形象出现的,而在这个故事中,狮子的形象既不是暴君,也不完全是个国王,而是不偏不倚地处在中间,是一个听从内心真实召唤的百兽之王。

你们看,兰德重写故事时,并不只是简单地加上一点细节,而是深度思索角色的特质,这才有了我们透过文字所感受到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老鼠和狮子的形象。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讲述人性和千古不变人生哲理。伊索寓言所讲述的人生智慧至今在人类文明的长河幽幽地散发着光芒,《老鼠和狮子》把古老的寓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用一种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给他们呈现出质朴又深邃的人生哲理,同时,也带孩子们进入一场视觉艺术享受之旅,深刻美好。

[信息来源:百家号    作者:陪妞妞一起学琴]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1日

暂无留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