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为什么喜欢拿宋国人开涮?

战国末期的秦国相国吕不韦好名,为了能让自己的名字垂范千古,他想了个绝妙的点子:著书立说。

但是,吕不韦只是个商人出身,著书并非他所长。

怎么办?

好办。

他手里有钱,可以通过砸钱来完成这事儿。

他狠狠地砸钱,雇佣了一大票精通文墨的门客来帮自己完成这件事。

三年后,一部煌煌大著《吕氏春秋》横空出世。

吕不韦担心这部书的质量不够硬,继续砸钱,让门客反复修改。

当自认为已经达到了“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删、一字不能易”的境界,再让人把书悬挂在咸阳城门,颁发通告:有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咸阳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每天过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而且,这些过客来自天南海北,不分国别。

吕不韦这一招,成功地引起了全天下人的注意。

《吕氏春秋》被人们翻来复去地翻看、讨论、研究。

吕不韦不但暴得大名,《吕氏春秋》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当然,要老覃说,《吕氏春秋》也并非真正达到“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删、一字不能易”的地步,举个例说,您要把书中出现的“云”字改为“曰”字,是完全可以的。但这样改动,根本没必要。

所以,《吕氏春秋》的文字表达,是非常精准的,的确是一部非常考究的上乘之作。

现在我们读《吕氏春秋》,会发现,书中为了轻松、直接而又不失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论点,总是信手拈来地讲一些寓言故事,既生动又有趣,让人会心一笑,又发人深省。

但随着书里的寓言故事越出越多,你会发现,很多寓言里的主角都是宋国人,而且,这些宋国人还专干傻事。

其实宋国人并不傻,不但不傻,还相当聪明,人才济济,出了不少大贤先哲,如孔子、庄子、墨子、惠子等等,都出自宋国。

而且,宋国人脑筋活,善于经商,国内商业文化繁荣昌盛,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走在各诸侯国的前面,其都城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业都会。

只能说,是著书立说的人在有意无意地埋汰宋国人。

再次补充说明,《吕氏春秋》并非某一人在某一时的作品,而是汇聚了大批来自各诸侯国的精英人士的集体之作,是智慧的结晶。

这个现象说明,这些来自各诸侯国的精英人士都对宋国有某种先入为主偏见。

这宋国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它为什么会引起别国人士对它产生这种不好的偏见呢?

这得从宋国的立国、宋国的来历、宋国的渊源说起。

古代交通手段落后,路况极差。武王灭商主天下,在难以实施中央集权管理的情况下,他采取了分封列国诸侯的方式,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得到赐封建国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一、周室的姬姓兄弟;二、三皇五帝与夏商王朝后裔以及前朝贵族;三、参与伐纣的有功之臣。

通过《逸周书职方氏》里面的记载,我们知道,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诸侯国共分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宋国属于上面提到的获封的第二类。

它是商汤的后裔。

这么一来,宋国人在春秋战国之世屡遭世人讥讽和嘲弄的原因就很清楚了——他们是被周室打败的殷商后裔。

你既然是失败者,那不讥讽你讥讽谁?不嘲弄你嘲弄谁?

当然,宋国人之所以会遭到这么多讥讽和嘲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自找的。

他们中大多数人自始至终都游离于姬周主流文化之外,以商人自居,好占卜、信鬼神,在生活起居和生活习性上保留了大量殷商礼仪,显得和其他诸侯国格格不入。

你既然这样另类,那就别怪别人对你讥讽和嘲弄了。

当然,宋国人也并不把这些讥讽和嘲弄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在两周诸夏文明的发展中,共传三十五君,享国七百五十五年,堪称奇迹。

[信息来源:百家号    作者:覃仕勇讲史]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

暂无留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