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的深度契合关系及其当代呈现(之二)

• 二、寓言文学与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文学有着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寓言文学从一诞生起,就与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文学有着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寓言具有重要的故事性因素。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喜爱故事,热衷于了解故事情节可谓是少年儿童阅读的天性,这一点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别无二致。这就使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文学和以故事为譬喻的寓言文学在精神上有了重要的相通之处——正是出于对故事的喜爱和追求。无独有偶,收集有寓言诗的中国的《诗经》和印度民间寓言童话专集《五卷书》这两个经典的产生,都与教育儿童有关,还被看作是儿童文学的起源。寓言文学最重要的因素是寓意,即表述哲理或道德教训以示隐含读者。写作主体以哲理或道德教训与隐含读者,最希望的是隐含读者能明白、理解寓意,最怕的是隐含读者弄不明白而曲解寓意。在古代,在新中国成立前,能读书、有文化知识的人群(包括成人和少年儿童)是少数。越是古老的寓言,寓言文本隐含读者的范围越小,文化修养和接受水平越低。比如认识水族水书文字的只是极少数的“水书先生”,水族寓言主要是靠故事性的双歌口头传承,用故事作譬喻而让大众理解寓意。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寓言、印度《五卷书》寓言、佛经寓言,埃塞俄比亚卢克曼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的传播,都与水族双歌寓言的传播相似。那就是用故事来做个譬喻,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以印度《百喻经》寓言为例,《百喻经》寓言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譬喻,阐述佛学义理。《百喻经》寓言用故事来深入浅出地宣讲佛学义理。中国从汉魏时期就开始并在唐宋盛行的“僧讲”(即僧徒说法讲经。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僧讲》:“士行曹魏时讲道行经,即僧讲之始也。”),使具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世俗智慧的佛学义理很容易就拥有了大批的非文化人信众,《百喻经》寓言起了大作用。比如“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实事求是”的哲理和“勿轻信于人”“团结救苦救难,分裂害人害己”的世俗智慧,《百喻经》通过《愚人食盐》《渴见水》《驼瓮俱失》《果然不出捕鸟人所言》等故事,轻而易举就向广大信众阐述得一清二楚。

• 三、名人效应,将寓言文学引向与儿童文学的深度契合

寓言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体被移植到中国儿童文学园地,这是现代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事。新文化运动以来,寓言文学开始分化,一是沿着传统的路子发展,比如鲁迅的《野草》及其他寓言创作,冯雪峰等作家的一些寓言创作。二是走上一条新路子:一是靠拢甚至融入儿童文学;二是发扬光大传统寓言、民间寓言中的“儿童文学因子”,使寓言嬗变成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式。

(一) 促进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深度契合的三位名家
1. 茅盾
茅盾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重要拓荒者之一。在中国,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联系在一起,是从他的寓言作品出版开始的。明朝天启年间,由当时西方传教士金尼阁与中国文人张赓合作编述而成的寓言选集《况义》将《伊索寓言》引入中国后,受到小读者的欢迎。这使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受到启发:既然外国的寓言作品那么受孩子喜欢,我们自己古老的传统寓言是不是也可以发掘出来,移植到儿童文学园地里去呢?这种有益的尝试是从茅盾开始的。1917年10月,茅盾对筛选与改编中国古代寓言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1916年,21岁的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次年,他从27种先秦诸子、两汉经史子部等典籍中,博览广搜,沙里淘金,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专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寓言集《中国寓言初编》(白话)。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本寓言选集,开中国现代儿童寓言之先河。茅盾深知寓言的现代化需要传统资源的滋养,他辑录、译述和改编中国古代寓言时,把古籍寓言里的故事、人物、手法等迁移到现代的背景前,向内开掘传统寓言资源中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子,剔除了传统寓言中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子,用现代化的眼光去烛亮历史、贯通古今,这种让寓言儿童化的举动,促进烙上了中国文化基因的优秀寓言之作与含苞欲放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深度契合,熔寓言文学与儿童文学于一炉。他对传统寓言资源的儿童文学化改写、创化,使“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传统”,无疑是一种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中国儿童文学史很看重茅盾的《中国寓言初编》,认为他将中国寓言这一古老文体发掘出来,引入了儿童文学领域,扩展了儿童文学的体裁,为中国儿童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自茅盾始,改编中国古代寓言引起了更多的儿童文学工作者的注意,从此,寓言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独特文体,在儿童文学园地里逐步扎下了根。

时任《童话》丛书主编的孙毓修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资深高级编辑、著名学者,他参照《泰西五十轶事》等西欧童话传说,编写《无猫国》《大拇指》等儿童读物,后来他还陆续主编童话达102种,其中由他自己编写的有77种,从而使儿童文学成为独立的图书类目。他还先后主编出版了《少年杂志》《少年丛书》。孙毓修的童话作品富有生活情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深受当时少年儿童的喜爱。茅盾、赵景深、张天翼、陈伯吹等都曾受到他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茅盾,称他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十分欣赏茅盾的才华,主动邀请他一起编辑《童话》丛书。从1918年下半年起至1920年,茅盾根据外国寓言或民间故事、中国古典读物改写,再加上一篇自己创作的《学由瓜得》,接连编写了27篇“童话”,以沈德鸿的真名先后由商务印书馆作为《童话》丛书出版。这27篇作品,严格说,有的是童话,有的是寓言,他将寓言作品与一般的童话混在一起,进行了共同的编类。
1918 年,茅盾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寓言集《狮骡访猪》,同年又出版了寓言集《和平会议》。如前所述,茅盾是从随着孙毓修先生编辑《童话》丛书而走上文坛的,也就是说,他走上文学道路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起步的,他的寓言作品就是与童话、故事共同编类的,他的寓言作品范本,标志着中国寓言进入了儿童文学的范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值得关注的是茅盾创作的寓言《学由瓜得》,这篇寓言既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最早尝试,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寓言萌芽期的第一篇作品,更是中国第一篇专为儿童创作的寓言。他的寓言比较注重小读者的欣赏情趣,儿童化特色大为增强,为中国儿童寓言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宝贵的经验,具有开拓性质。它不光使茅盾成为现代作家中创作寓言的第一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早创作寓言的拓荒者,为现代寓言文学的分化开了新的路子,同时明显地展现了中国现代艺术寓言萌芽时期的基本风貌。

2. 周作人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和集大成者。1920 年 10 月 26 日,周作人应邀在北平孔德学校作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儿童的文学》。在演讲中,他明确地将寓言列为“幼儿前期”“幼儿后期”“少年期”的“儿童的文学”。谈到幼儿前期,周作人说:寓言实在只是童话的一种,不过略为简短,又多含着教训的意思,普通就称作寓言。在幼儿教育上他的价值单在故事的内容,教训实是可有可无;倘这意义是自明的,儿童自己能够理会,原也很好,如借此去教修身的大道理,便不免谬了。这不但因为在这时期教了不能了解,且恐要养成曲解的癖,于将来颇有弊病。象征的著作须得在少年期的后期(第六七学年)去读,才有益处。
谈到幼儿后期,周作人说:天然故事。这是寓言的一个变相;以前读寓言是为他的故事,现在却是为他所讲的动物生活。儿童在这时期,好奇心很是旺盛,又对于牧畜及园艺极热心,所以给他读这些故事,随后引到记述天然的著作,便很容易了。但中国这类著作非常缺少,不得不取材于译书,如《万物一览》等书了。
谈到少年期,周作人说:寓言这时期的教寓言,可以注意在意义,助成儿童理智的发达。希腊及此外欧洲寓言作家的作品,都可选用;中国古文及佛经里也有许多很好的譬喻。但寓言的教训,多是从经验出来,不是凭理论的,所以尽有顽固或背谬的话,用时应当注意;又篇末大抵附有训语,可以删去让儿童自己去想,指定了反妨害他们的活动了。滑稽故事此时也可以用,童话里本有这一部类,不过用在此刻也偏重意义罢了。

古书如《韩非子》等的里边,颇有可用的材料大都是属于理智的滑稽,就是所谓机智。感情的滑稽实例很少;世俗大多数的滑稽都是感觉的,没有文学的价值了。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在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文学”这个名词,就是由此诞生的。他在演讲中明确地把寓言文学归置到了儿童文学之中,认为“寓言实在只是童话的一种”,并认为寓言适合各个时期的儿童阅读和欣赏,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作用。

3. 郑振铎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拓荒者之一。他创办的儿童杂志《儿童世界》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是当时重要的儿童文学园地。1921年9月22日,郑振铎发表《儿童世界宣言》(原载1922年12月28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正式将古老的寓言列为《儿童世界》的十大内容之一,从而将寓言引进了儿童领域,成为儿童文学的主要文体。从此,寓言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儿童文学新文体在儿童文学小百花园里深深扎下了根。

(二) 名人效应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寓言创作
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中国新文学中的寓言文学创作一开始就被划入了儿童文学的类别。这种认识和理解下产生的寓言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寓言文学理论的框架,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家就关注和创作寓言作品,这就使中国新寓言文学的儿童文学性质得到了强化和稳固。
在西方思潮纷纷而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寓言儿童文学化”思想的影响下,借鉴外国寓言成为中国寓言作家创作的一种风气。现代以来,中国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伊索式”动物形象的寓言大大增加了,而先秦以来传统的人物形象的寓言相对减少。比如现代寓言名家冯雪峰的寓言创作,收录了 200 篇寓言作品的《雪峰文集》中,以动物为形象的寓言就有141篇,以其他物为形象的寓言有20篇,而以人物为形象的寓言仅有39篇。冯雪峰的寓言自然不全是为儿童写的,但他的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故事叙述,大多为动物形象的故事,这就对上了小读者的胃口,受到孩子的喜爱就是自然的了,因为阅读动物故事永远是儿童的最爱。

[信息来源:中国寓言网    作者:马筑生]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6日

暂无留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