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荣
寓言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内容包罗万象,而思想性极为深刻,运用的手法以讽刺批判或以事喻理见长,蕴含着激励或劝诫的功能,对促进历史发展的进程与人类文明的形成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研究它也就显得颇具必要了。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品、悟、创上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理应成为一种探索的潮流或方向,毕竟教师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纯粹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帮助孩子们树立起明辨是非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目标。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从读、品、悟、创上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为什么要引导学生从读、品、悟、创上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勇于尝试与大胆突破则是最关键的举措。
从读、品、悟、创上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是个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成长是由量变发展为质变的,没有量变的基础,就没有质变的突兀与可能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智慧生成时才不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才能在策略的强力推行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述之陋识浅见乃我的关于这方面的经验之谈,抛出来以供商榷,冀望更多的同行去探索。
一、读寓言之文,识寓言特性
任何文学体裁都以其相匹配的面孔呈现,寓言也不例外。寓言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这是由于它与众不同的基因组织所决定的。读寓言之文,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文学体裁的往往是语言简练,笔调犀利,字数不多,篇幅不长,借助于矛盾冲突的故事来揭示某一生活哲理,带给人们的乃为深刻的启迪或警醒,极具思想锋芒。比如,南辕北辙、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等等,莫不如此。虽然它们穿着的是故事的外衣,而骨子里头却渗透着一般故事所不具备的一种基因——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经验教训或咀之有味的深邃哲理。换言之,它有着比故事更深入的元素,恰恰是这些更深入的元素折射出它的独有魅力或曰耐人寻味的特性。在学生读寓言之文的环节上,如果教师的引导无法让学生感知到它们的潜质或特性,这必然是无的放矢的做法,盲目而可悲。基于此,教师的精准把握就在于引导学生读寓言之文时能清楚地了解寓言的潜质或特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寓言与童话、故事或笑话之间的异同,产生出对寓言青睐的情愫。读寓言之文,识寓言特性,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最原始的积累,对后续的品、悟、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可掉以轻心。
二、品寓言之味,察寓言奥秘
“读寓言之文,识寓言特性”,这只是教师引导学生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的第一步。紧随其后的“品寓言之味,察寓言奥秘”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的“寓言之味”是什么呢?甜美、苦涩、酸溜溜……或许只有用上“辛辣”一词较为贴切稳妥。理由是最早的寓言大多以讽谏为主的题材或内容,而以讽谏为主的题材或内容最匹配的就是“辛辣”味,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毋庸置疑。可事实上,寓言像生活一样,也是“五味杂陈”的,这是包罗万象的内容所决定的。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杯弓蛇影”、“杞人忧天”诸如此类的古代寓言无不给人留下了啼笑皆非的“辛辣”或“苦涩”,但也不乏像“小马过河”、“小猴躲雨”等现代寓言给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甜美”或“惊喜”。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寓言之味时,要结合寓言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来体察寓言的奥秘,使学生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有强烈的迫切感。只有让学生体察到了寓言的奥秘所系,教师引导学生品寓言之味才算是落地生根,有了依据。换言之,这就是为学生悟寓言之义做好铺垫奠定基础。品寓言之味理应是读寓言之文的延伸与悟寓言之义的前奏,缺之不得。
三、悟寓言之义,揭寓言哲理
悟寓言之义,揭寓言哲理是教师引导学生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寓言在创作或写法上有两大表现。一是于文末点名主旨或彰显核心;一是把哲理性的元素渗透于字里行间或贯穿于篇幅脉络。前者因一览无遗而缺乏思考的余地,似乎成为一种诟病,但也未必有道理。在一些隐含性较强的比喻故事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操作,很可能会使学生云里雾里的,感到莫名其妙,不晓其义,变得望而生畏了,这显然也就成了得不偿失的做法。后者之所以会得到认可并提倡,就在于它的精雕细琢与巧妙安排,往往只有高手才能驾驭得了,但对涉世未深的小读者依然会有某些理解上的难度。因此,悟寓言之义,是需要教师来指点迷津的。学生只有悟出了寓言之义,才能懂得了寓言创作者的意图。也只有懂得了寓言创作者的意图,才会深切地感受到寓言是针砭时弊的产物,对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悟寓言之义上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呢?愚以为读与品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出一种精准判断的能力。教师要引导或启发学生,寓言是一种具有阐理、劝谕、比喻、讽谏等性能的文体,对它们的功用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可以疾速地帮助学生找到哪些文字只是现象表述,而哪些文字才是问题实质,需要深究。久而久之的熏陶,就能让学生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有了最快抵达的捷径。
四、创寓言之实,得寓言智慧
从读到品到悟的过程,只是对他人经验积淀的了解与理解,还算不上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层次的展现。而最高层次的展现则在于自身的开拓性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创寓言之象时,改编有可能是一个过渡环节,起着桥梁或纽带的作用。改编自然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是同样的内涵有了不一样形式的重构。虽说不是实质性的创作,但为实质性的创作建立联系积累依托。创寓言之实,得寓言智慧,理应成为学生写作的一项必行技。教师引导学生借鉴或模仿他人的寓言例文时,要特别强调形成自己的独见或风格。否则,很容易沦于人云亦云或鹦鹉学舌的境地。千人一面的寓言写作是难以被人所追捧的,因此,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寓言创作才是写者的努力方向。故事与哲理兼容,同时设置了情节上的矛盾冲突,这三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智慧寓言的圭臬。
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品、悟、创上吸纳并形成对寓言智慧的需求,是层层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且有着环环相扣的牵扯。在实施时,不仅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和适时指点;更重要的是作为主角的学生,必须体现其行动上的果断有效性,能把读、品、悟、创视为必修之功课,予以高度重视,并不遗余力地践行!
工作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白云小学
邮政编码:325107